12.4 何謂紓緩治療?

  因為撰寫這本書,開始接觸一些治療及復康以外的資訊,好像紓緩服務(Palliative Care)及寧養服務(Hospice Care)等。

  跟心理學家傾談,認識到腫瘤科醫生及紓緩醫學科醫生的不同。腫瘤科醫生很多時候把焦點集中在怎樣治好癌病之上,而紓緩醫學科醫生則是以病人舒服及安心度過最後的日子為大前提。

  記得一位第四期患者說過,由確診至離去,還有一段不短的時間,有些人長一點,有些人短一點;而能夠在這段日子好好地活,真是不枉此生。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,知道香港一些醫護人員很積極推動紓緩及寧養服務,

讓末期病人活得精彩,走得安樂又有尊嚴,讓他們明白到不是「等死」,而是在得到相關的照顧後,活得積極有意義。

  紓緩治療的照顧層面很廣泛,身、心、社、靈這四方面都會兼顧。「身」所指的是紓緩身體上的徵狀,例如癌痛及水腫,使病人舒服及平靜地度過,解決害怕痛苦地離開的擔憂;「心」是指照顧病人的心理及情緒,消解煩憂;「社」是社交上的支援,病人不是孤單地留在病房或家裏,義工會探訪他們,病人也可以參加相關單位舉辦的各種活動,感受別人的關懷;「靈」則是心靈的撫慰,幫病人回顧一生,肯定自己的成就,又能諒解別人和接受諒解,無憾地離開。

  紓緩治療的工作團隊人才濟濟,醫生、護士、社工、臨床心理學家、職業治療師、物理治療師以及義工等,都是末期病人及家人的強大後盾。他們同時重視家屬的需要。須知道,患者苦,家人也苦;患者樂,家人也樂。大家感情上彼此依靠。因此,紓緩治療的對象,也包括病人的家人。很多公立醫院都設有紓緩治療服務,病人可以主動跟主診醫生提出轉介要求。紓緩治療科楊姑娘告訴筆者,家屬曾這樣勉勵他們:「一直也不相信世界上有天使,但在紓緩治療病房中,我親眼看見一羣充滿愛心的天使,不分日夜地為病人紓解苦困。」

  一向未雨綢繆的麗娟(化名)(確診時五十四歲,四年後擴散至肝及骨)及華華(化名)(確診時四十七歲,三年後擴散至肺及肝),除了經常參與基金小組聚會外,在身體變化時也接受紓緩治療服務。在小組裏的「家人」面前,她們多次表達自己的心聲:「我不害怕死亡,只怕辛苦。」坐在輪椅上的麗娟,一臉堅定地說:「即使自己是乳癌晚期,也需要有良好的生活質素,身體無任何痛苦,情緒穩定,跟家人有好的溝通。」華華是名基督徒,除了尋求靈性上的安慰,她更鼓勵「家人」:「要珍惜每一日,過有意義的生活,這樣,人生就無憾了。」麗娟及華華的心底話,正正是紓緩服務的精髓。
  在晚期階段,麗娟及華華因癌症而引起的痛楚得以緩解,家居護士及醫生定期作探訪,跟進她們身體的狀況,並調配止痛藥,使她們活得舒適、寧靜及豐盛。而家人亦在哀傷輔導中重新得力,走出哀痛。
  對於晚期的照顧服務,每個人的期望與選擇都各有不同,但都需要持開放態度,了解各種不同選擇,跟家人商討自己的期望及計劃,以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  很多末期病人都說:「我不怕死,只怕痛苦。」如果能更進一步,趁清醒的時候跟醫生及家人說好臨終時不要無謂的急救,例如心外壓或插喉協助呼吸等,好讓自己平平靜靜無痛苦地離去,也是一種福氣。末期患者事可以事先跟醫生及家人商量,訂立「預設醫療指示」,明示臨終時怎樣處理,便能保證自己陷入昏迷時,醫生遵照本身的意思去做,更可免去家人救與不救的兩難。

(資料來源:醫院管理局 紓緩服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