勿盡信網海中乳癌資訊 (2021-12-4)

 

我想大部分女士當被告知患上乳癌一刻,即時會感到愕然。由於對於乳癌毫無頭緒,癌症病友及家人第一時間會上網找尋乳癌相關資料,包括治療方案、副作用等。但問題是網絡上有太多資訊,似懂非懂,部分內容更是互相矛盾,結果令部分患者更困惑或無助。   

 

我遇過不少病人會列印網上資料,或寫下筆記,帶來給我看,希望我能確認訊息的真偽。結果是她們帶來的資訊很多是不盡不實,例如有病人在網上說,乳癌切除手術後切口一年還未完全癒合,這些故事把病人嚇倒。大部分網上資料都很片面,欠缺系統及完整性。尤其是自稱「過來人」在博客上分享抗乳癌經歷,加入很多主觀感受,令其他人看後變得沉重,增加負能量。這些畫面會記在病人腦海中,擔心發生在自己身上。事實上,別人經歷不等於你的經歷,與你何干呢?我會建議病人避開這些抗癌日誌或博客,「少看為妙」。  

 

一名年輕乳癌患者確診時約三十歲,以她這個年紀根本對乳癌沒有甚麼認知,但她卻選擇不上網找資料,只靠乳腺科外科醫生、腫瘤科醫生、護士提供資訊,按部就班地接受手術、化療、電療及荷爾蒙治療。她的丈夫在太太完成治療後對她說,原來他一早在網上找尋資料,坦言亦看見一些負面片段及故事,但忍口沒有向太太說半句,不想影響她治療期間的心情。病人關心自身的病而找尋資料是正常不過的事,但在網絡瀏覽資料要留意以下幾點:第一,誰說的,相關文章到底出自誰?是個別病人經驗之談?是否具代表性?資訊是否能用在自己身上?若是醫生,他們是否乳癌方面的專科醫生?  

 

第二,誰建立的,每個網站都有「關於我們」一項,先從這里入手,了解網站宗旨、背景及有沒有贊助商等。如牽涉贊助要留意內容獨立性,即使網站看來中立,但要小心資訊是否偏向描述贊助商相關的內容。要獲得正確資訊,建議瀏覽香港乳癌基金會(https://hkbcf.org/zh/)、香港癌症基金會(https://www.cancer-fund.org/)、香港防癌會(https://www.hkacs.org.hk/tc/)等網站。   

 

第三,留意出版時間,是否還具有參考價值呢?隨着醫學的進步,十年、二十年前的乳癌治療方法與現今已大有分別,例如現今化療藥推陳出新,副作用已大大減少;即使標靶藥的種類已較十年前多,更是針對不同乳癌腫瘤特性。其實,當病人確診一刻,心情已經很煩亂,所以更需要家人及朋友的支持,多些正面資訊。若果在網上找到資訊有疑問,要坦誠跟主診醫生商量,消除疑慮。

 

熊維嘉醫生

 

立即讚好香港乳癌基金會Facebook專頁及查閱專欄文章:https://bit.ly/31nxSR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