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胖與中央肥胖為患 (2023-03-11)

每年3月4日是「世界肥胖日」,目標是推動大眾保持健康體重,以及解決全球肥胖危機。衞生署指出,在超過三年的新冠疫情期間,香港人因體能活動減少和飲食習慣改變,超重和肥胖問題轉趨嚴重。在香港約兩名成年人中便有一人的體重指標被界定為超重或肥胖。就學生而言,在疫情前的2018/2019學年,小學生及中學生的超重(包括肥胖)檢測率分別錄得約18%及20%,至2021/2022學年上升至分別約21%及22%。學校停課、網上授課、體能活動減少及屏幕時間增多,均額外增加了超重及肥胖的風險。

 

根據衞生署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,接近四分之一的18歲或以上人士參與體能活動量不足。與以往的人口健康調查比較,市民體能活動不足的情況顯著上升。在15歲或以上人士中,近98%表示每天進食水果及蔬菜量不足,即平均每日少於五份。

 

肥胖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,包括高血壓、心臟病、中風、糖尿病、癌症、肌肉骨骼疾病及睡眠窒息症。肥胖也是乳癌的風險因素之一。 我們常用身高體重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衡量一個人是否過重或肥胖,但相關指標未能有效反映身體的脂肪分布,我們同時要留意自身有否中央肥胖問題。

 

中央肥胖俗稱大肚腩,即腹部積聚過量脂肪,與整體脂肪過多的致病風險同樣高。中央肥胖會增加心臟病、糖尿病、血壓高、血脂高、脂肪肝和死亡的風險。 研究指出腰圍可反映腹部脂肪積存的程度,從而評估個人患病風險。對於一般亞洲成年人而言,如果男性腰圍是90厘米或以上(約36吋),女性的腰圍是80厘米或以上(約32吋),便被界定為中央肥胖,有較高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。

 

其實,肥胖是由於攝取熱量多於消耗,我們只要保持均衡飲食、避免飲酒、多做體能活動,以及減少久坐的時間,就能保持健康體重。要成功,「恆心」是不可缺少的條件。

 

熊維嘉醫生

 

立即讚好香港乳癌基金會Facebook專頁及查閱專欄文章:https://bit.ly/3JaVrOY